TI Lab 2021 優先主題方案
同理心智慧城市
Empathic Smart City
AR 光雕
視覺藝術 IT 科技創新
STEAM AIoT 全方位發展
光影科技舞台
新媒體藝術編程
劇場 / 綜藝嘉年華 / 校園電視台
智能護理
專業護理科技平民化
智能科技下游介面研習
AI 混合網店
智能網店 + AI 實體販賣
校園電視智能KOL行銷製作
AI 小賣部
樓下迷你無人便利店
AI 自助結算無人販賣
AIoT 專門店
AI RFID IoT 自助販賣
AI 大數據鏢靶行銷
IoT 智慧場所
PM2.5空氣品質管理帶動
校園 / 辦公室 / 商店 / 院舍
AIoT 動感緩跑徑
全民健康跑嘉年華
LED幕牆+晶片計時閘+AI大數據
環保食物 IoT
雪櫃源頭減廢
智慧廚房上游物聯網生態研習
方案特點
TI Lab 中學主題創科實驗室 (Theme Innovation Lab) 三年發展方案資源包括 : STEM課程丶科技設施丶校本活動丶外展活動 ; 混合實體丶線上丶虛擬團隊建設全天候進行
兩類互相銜接的課程設計分別對應 : QE FUND 及 OGCIO 中學 IT Innovation Lab 計劃不同的導向, 皆以實踐或舉辦 <對社會真實有用的創科活動> 為本, 分三年建立校園設施及氛圍 , 然後永續校本特色的發展
所有課程都可選修不同程度的 <機械人> 和 <Python文字編程> 師/生培訓, 分別銜接 The Universal of California 及 Microsoft 認證 (自費證書)
傑出學生有機會透過實踐活動而獲社商校協作 Startup Complex 甄選額外的指導丶國際賽特訓丶實習丶創業丶以致資助等支援
設計思維驅動團隊建設丶實踐挑戰
課程設計透過<社商校協作>銜接真實產業的科技資源, 給予學生天馬行空創新丶而又能貼近產業規格進行測試的學習環境, 驅動校園創科生涯發展的氛圍, 社商校協作創造青少年投身相關產業實習丶就業和創業的機會, 以致學生終生自主發展 AI 機械人無法取代人類的同理心和創造力;
透過<設計思維>以真實的目標對象為中心進行探究, 總結以一句簡短的句子定義工作目標, 解決一個問題;
透過<團隊建設>創作方案丶原型丶測試丶解難, 並學以致用舉辦分享活動, 然後走出校園實踐成果, 同儕互動克服挑戰丶擴闊視野, 建立握要簡報技巧丶自律和包容的人格丶坐言起行的態度丶突破常規創新的膽識
TI Lab 以實踐或舉辦<對社會真實有用的創科活動>為本
例如 :

:

TI Lab 實施流程
兩類互相銜接的課程設計分別對應 : QE FUND 及 OGCIO 中學 IT Innovation Lab 計劃不同的導向, 皆以實踐或舉辦 <對社會真實有用的創科活動> 為本
STEM SEED 的課程和活動資源丶科技裝置和 TI LAB 方案, 可 一站式 由 <IPF 資訊科技體育基金> 或授權 <科技裝置服務營運商> 提供 ; 營運商獲認可的專業科技能力丶保修服務水準丶格價以及對支援教育所抱持的態度, 保障課程所涉獵的軟硬件供應能妥善銜接課程的需要, 有助學校以有限的資源去照顧最可能多的學生, 並持續發展
推薦 科技裝置服務營運商


信興科技有限公司
Panasonic 香港及澳門獨家代理,並提供專業 STEM SEED TI LAB 方案及 STEM 教育科技裝置丶光雕投影系統丶專業/民用投影機丶室內外LED幕牆丶舞台系統裝置丶數碼校園電視台丶BMS智能控制系統及裝置丶智能網店雲端電商平台丶防疫及空氣淨化系統丶體溫檢測系統丶微霧冷卻系統丶零售裝置 (冰箱丶汽水櫃丶凍肉櫃丶壽司櫃 etc)丶商用廚房裝置丶電動車充電系統丶雲端文件管理系統丶訂製軟硬件解決方案丶系統設置丶佈線及商業裝修工程….
Panasonic 歷史超過100年, 總部設於日本大阪, 擁有多項有深遠影響的發明, 當中包括電飯煲 ; 創辦人 松下幸之助先生 有 <管理之神> 的美譽, 並有多本著作 ; 相信 Panasonic 是目前世上出產最多電器種類的公司, 是未來物聯網 (IoT) 應用最具影響力的公司之一
:
STEM SEED 種子計劃
資源共享生態
STEM SEED 自2014年起投入以設計思維驅動的 STEM 創造力教育, 目的不在於傳授科技和知識的本身, 而是
-
社商校協作 五個產業的創科教育資源 <共享生態>, 支援銜接真實產業的 STEM 學習資源和課程
-
更平等機會 促進青少年涉獵 <適當的科技> 進行 學習丶思考丶想像丶創造丶創新丶創業
-
實踐真實的挑戰 透過 <設計思維> 學習走出校園挑戰真實的任務或比賽, 擴闊學生能洞悉社會和演變而與時並進的視野, 以致突破常規創新的膽識
-
自主的生涯規劃 透過 <團隊建設> 同儕互助克服恐懼, 培養互動溝通和握要簡報的技巧, 體驗肩負重任的使命感, 建立人格, 以及自律丶包容丶坐言起行的生活態度, 從而終生自主發展 AI 機械人無法取代人類的同理心和創造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早於2014年, 基金已聯合喇沙小學率先在香港舉辦STEM公開賽活動, 拉開香港STEM教育的序幕, 然後陸續創辦數碼港 Startup Complex 免費共享空間並突破常規支援包括十八歲以下人才共享初創資源, 聯合數碼港和城市大學合作創辦 <香港光雕節> 並成為OGCIO International IT Fest官方活動, 官方支持數碼港和 OGCIO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所舉辦的 IES互聯網經濟峰會丶IDEF數碼娛樂領袖論壇 (eSport)丶人工智能的未來 卓越領袖論壇 – 學生分享講座等等, 支持以色列駐港總領事和 Israel-Asia 的活動宣傳, 創辦中學 <以色列初創王國之旅>, 成功推薦中四學生入選以色列諾貝爾獎教授帶領的 <Haifa TeenTech> 全球30人高中創科精英啓導計劃名單並全費資助前往以色列十天特訓和Hackathon挑戰賽 (學生最終勇奪冠軍), 獲社會福利署攜手扶弱基金資助長者服務STEM創意課程, 全港400名學生和300名長者免費受惠等等 ;
2019年, 基金分別獲選 <Student of the Year> Special Award for Mentorship, 擔任 <香港特別行政區 十大傑出學生選舉> 複賽評審, 成功推薦中五學生跳級升讀愛恩斯坦有份創辦的 <以色列理工學院> 並獲預批四年全費獎學金, 成功推薦中五學生入選日本頂級品牌物聯網開發商實習團隊並受薪開發真實的商品, 有中五學生擔任香港貿易發展局 <創業日> 開幕主題論壇講者丶擔任 <Alibaba JumpStarter Conference> 創科論壇講者丶獲選 <Student of the Year> 全場總亞軍, 小五/六學生團隊擔任 <第一屆海洋公園STEAM教育國際會議> 開幕日講者並與來自NASA太空總署和各國大學的講者同台發表 OCEAN STEM 研習成果等等 ;
2020年, 基金於疫境中創辦了 AVT AWARDS 青少年抗疫創科設計獎; 官方支持 HK ICT Awards – Student Innovation Award 並擔任評審委員, 以及官方支持2020大灣區STEM卓越獎(香港區), 並創辦 TI Lab 中學主題創科實驗室 - 三年方案
DESIGN THINKING
設計思維
設計思維是一個以人為本去解難的思考過程
從人的需求出發 STEM FOR FUN, 基於潛在使用者真正希望得到的事物而為各種議題尋求創新丶有趣的解決方案, 並銜接科技和產業的現實條件, 創造更有價値丶更有人情味的可能性, 而並非只基於歷史數據去作出保守的推論
設計思維越來越流行, 如斯坦福大學丶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等一流學府皆有教授, 蘋果和谷歌等創新科企也迅速採用了設計思維
設計思維的實踐 :
-
共建主題 Empathise – with your users 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 透過多元的方式了解使用者, 包括訪問、調研、體驗、問卷等, 並以使用者的角度出發, 找尋使用者真正的問題和需求
-
定義需求 Define – users’ needs, problem & your insights 將蒐集到的眾多資訊, 經過架構、刪去、深究、組合後, 對問題和使用者真正的需求更深入地定義, 並用簡短的一句話定義使用者的需求
-
創作方案 Ideate – by challenging assumptions and creating ideas for innovative solutions 突顯眾多解決方案的特點, , 激發出腦內無限的創意點子, 並透過不同的標準去探究真正合適的解決方案; 在過程中, 不要打斷、不要批評、不要離題; 要延續他人想法、要畫圖、要瘋狂、要數量多、要下標題
-
製作原型 Prototype – start creating solutions 在設計流程之中動手呈現一個具體的原型 (Prototype), 或一份簡略的草圖也可以, 作為團隊內部或是與使用者溝通的工具; 透過動手的過程加深思考, 明確設計的細節,而產出的結果可作為測試之用
-
測試解難 Test – solutions 利用前一個階段製作出的原型與使用者進行溝通, 透過模擬情境, 讓使用者可以測試是否適用, 並從中觀察使用者的使用狀況、回應等; 透過使用者的反應, 加深入的了解我們的使用者, 並重新定義需求, 改進解決的辦法,以致產品的設計
設計思維的態度 :
-
以人為本 以使用者的觀點去體驗,同理其感觸,以達到最貼近使用者的設計
-
及早失敗 大膽作出假設, 寧可在早期成本與時間投入相對較少的狀況下早點知道失敗, 從失敗的原因中學習更深度的知識和對應和的方法, 並在投入較大的投資前減低損失的程度和風險
-
跨領域團隊互動 不同領域背景的成員具有不同的專長以及不同的觀點在看待事物。因此, 一個跨領域的創新團隊不只是能够做出跨領域整合的成果, 透過不同的觀點作討論, 也更容易激發出更多創新的可能
-
實踐學習 實地動手去做出原型, 不論成功與否都能在過程中更進一步去學習
-
同理心 像使用者一樣的角度看世界, 感同身受的去體驗使用者的問題和需要
-
快速原型製作 由粗略且簡易的模型開始並很快地完成, 以供快速反覆的修正
TEAM BUILDING
團隊建設
有異於你扮醫生丶我扮䕶士的模擬演習
STEM SEED 團隊建設學習模式需學生真材實料的協作, 團隊互動去實踐一個真實的任務, 或克服一項挑戰, 體驗 STEM IN ACTION 四個全方位創造力學習階段 :
-
Setting Goals 設定目標
-
Role clarification 定義角色
-
Problem solving 解決問題
-
Interpersonal-relations 人際關係
以光雕為例, 完整的課程會銜接一項外展活動, 例如光雕節丶校慶丶音樂劇丶開放日等, 讓學生從第一天開始就抱著使命感去學習, 並準備學以致用走出課室佂服一項真實的挑戰;
學生透過課程初步認識了產業和相關的技能之後, 自薦面試申請十個適合不同個性和技能的「職位」, 包括導演丶監制丶創作總監丶設計丶後期丶工程丶巿場丶宣傳及司儀等;
模擬一間製作公司的運作, 分部門自主管理前期丶後期丶台前丶幕後的職能, 分途學習又同時團隊互動去綜合不同的技能去實現⾃⼰有份創造的作品, 體驗肩負重任的使命感, 習慣坐言起行克服挑戰, 鞏固互動溝通的能力丶握要表術的技巧丶以致有人情味的執行力

